文化,沉淀历史、作用社会,以软实力身份与物质经济硬实力一道协同发展,宛如人之二条腿,不可或缺,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通过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例子屡见不鲜,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第三届农村手工艺大师乔进双梅便是践行者之一。
沉淀-从技艺到产业
乔进双梅出生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高卓营村,儿时读书之余,她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刺绣天赋。从在母亲身边看绣衣帽,到看邻居阿姨们绣衣片、荷包。她慢慢从中领悟刺绣技艺心得,在十一、二岁时便能独自学会绣出一些简单花纹。其后经不断学习专研总结,刺绣手艺愈发精湛,普通绣片在她针线之下有了新的生命与活力,迎来个人创作短高潮期,诞生出众多刺绣精品。1997年7月,从大院子中学毕业后,为进一步提升刺绣技艺,她特地前往服装学校学习专业性理论知识,弥补自身“实操性强、理论性弱”的短板。
其后,有着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与过硬的实操本领双重支撑,乔进双梅对彝族刺绣工艺有了更多心得,也逐渐产生了想做更多更大事业的鸿鹄之志,终于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创业政策彻底点燃了她的创业火把。在民主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帮助之下,乔进双梅组织其他4名妇女同志,于11月在民主乡玛瑙村苗寨成立了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采取开放性合作姿态,集成彝族服饰、苗绣、编织等多种工艺种类,实现低、中、高不同坡度价位,形成成熟的产品链条。仅一年时间,合作社就实现总营业额近10万元的傲人成绩,成功带动多名当地民众就业问题。合作社的成功,既激发了乔进双梅的信心更受到各级领导和民众的好评,积累了良好口碑,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破茧-从个人成功到脱贫先锋
合作社的成功,为饱含家园情思的乔进双梅振兴民族文化、带领同胞奔富提供了经验。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浪潮中,乔进双梅坚信只有不断创新、寻求自我突破,才能稳扎稳打,将彝绣文化推向更大众的视野。她最大限度地保持彝绣红、黄、黑三大原色特点,与“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形成风格差异。进一步提炼强调技法的粗犷、色彩的浓烈,将彝族人的图腾崇拜、民俗风情融入其中。2018年10月,她被聘请为当地某职业高级中学专业教学任课老师,同年11月,其作品在乐山市第四届妇女手工制品展中,大放异彩荣获一等奖。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三届农村手工艺大师、获乐山乡村匠人荣誉证书。在个人事业越来越好的同时,乔进双梅仍心系当地同胞生活。她积极创办刺绣培训班,带动当地绣娘就业营收。目前大凉山、小凉山两个地区加起来共培训人数超过八九千人。在实现灵活居家就业的同时,部分绣娘收入高达三、四万元,现全县有8个工作室,甘孜州九龙县、雅安市石棉县都有实体店。“脱贫,要靠政府,但绝不能依赖政府。可以说,通过彝族刺绣,她们贫困、落后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谈及带领同胞脱贫,乔进双梅欣慰的说道。
蝶变-从传统工艺与赋能瑰宝
在传承发展彝绣传统工艺,带领同胞脱贫攻坚的路上,乔进双梅为所有传统工艺从业者振兴民族工艺文化提供了模板。正如她说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世代相传。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加大保护力度、拓宽发展渠道,让非遗“活”起来,才能更好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为让彝绣“活”起来,她积极创新彝绣形式、创办培训班壮大家乡绣娘队伍、将彝绣这一传统手工艺赋予时代动能,走进校园、紧跟时代前沿,加入互联网直播带货行列等等。彝绣在她眼中不仅作为一种文化,成为她实现人生理想的载体,更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好产业,成为带领家乡儿女共奔富强的时代快车。
2021年2月25日,乔进双梅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月26日,她又入选了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同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更把《关于加大彝绣等非遗文化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带上全国两会,将彝绣推向新的历史进程之中。
巾帼有梦创大业,儿女共写新篇章。乔进双梅这一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彝族青年手艺人,正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以新姿态、新面貌带领一方儿女勇敢造梦、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