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览
   

四川省乡村旅游协会

Sichuan Provincial Rural Tourism Association

​​

标题摘要内容
当前位置:
【乡村艺术】方寸之间乾坤现 苦尽甘来宏图成
来源: | 作者:四川省乡村旅游协会 | 发布时间: 2021-09-09 | 119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蜀中名砚 千年瑰宝


蒲砚,“嫩如婴肤,细如粉绸”,又称蒲石砚、蒲江石砚。相传南宋宁宗时,蒲江人魏了翁赴京考试,适逢天寒地冻,应考文人用墨皆冻成冰,惟魏了翁所用蒲砚中墨水不冻,得以顺利应考而扬名。制作蒲砚以产于蒲江县盐井沟的蒲石为佳,石质坚细、色泽青润、磨墨均匀的蒲石从采料到完工,前后需要三十多道工序,常常需要多位匠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每个不经意的勾勒、不入眼的深浅都决定着最终作品的呈现状态,都需匠人全身心投入。如在采料环节,仅从表面上去辨别一块蒲石能否制作蒲砚远远不够,需从硬度和密度等多方进行论证,密度大,墨汁不下,易损笔;密度小,不吃墨,不易书写。只有恰到好处的优质蒲石才能选中,用于后续雕刻磨制,这也是蒲砚珍贵的重要原因。除了材料的天成,匠人的创造更是讲究。一方巧夺天工的砚台,凝结着匠人非凡的题材创造力、精益求精的手上技艺。太白醉酒、寿星献桃,响彻大众的作品背后是手艺人夜以继日埋头忘我的心血沉淀,方寸之间尽显自然和艺术之美是创作者夜以继日的苦心经营结果。

二、 不期而遇 柳暗花明


赖庆良与蒲砚的不期而遇,源于儿时对蒲砚文化的耳濡目染。赖庆良出生于蒲江县西来镇,从小酷爱书法艺术。蒲江司空见惯的“墨盘子”,随手勾画的偏旁部首,丰富着赖庆良的儿童时光。中学时,为进一步提升自己艺术造诣,便拜石雕名师许世勤为师,进入到石雕艺术世界之中。技艺的逐步精湛激发了赖庆良想将蒲砚技艺文化传承发扬的朴素信念。1986年,赖庆良从部队退伍回到蒲江,见传统蒲砚产家因产品成本高、售价贵而销路欠佳,制作匠人纷纷另谋他业现状,振兴蒲砚技艺心切的他一边辛苦工作、一边更加深入地学习蒲砚制作技艺,力求出一份解决传承困难的微薄之力。后续为了全身心投入到蒲砚技艺传承事业,赖庆良干脆辞去了工作,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蒲砚上面。2008-2012年这段时间赖庆良面临着巨大压力,进入到最难熬的时期。投入蒲砚无任何回报、传承无任何方向、独自艰苦奋战。好在2011年师弟杨忠正提出两人合作谋事的意愿,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中国蒲砚创作基地。基地的落成为赖庆良更好地传承蒲砚文化提供了载体,2012年基地成功申报“了翁蒲砚”商标,走出将蒲砚历史文化作为产品推陈出新、走向大众的“根本之道”。2013年8月,蒲砚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成都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赖庆良孤注一掷的努力渐见成效。

每当人问及,他当时如何挺过那段难熬时间时,他总乐观的说道:“如果都不做,就没人来做了。蒲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就这样失传了,我觉得有点可惜。”朴素而纯粹的匠心初心、扎根家乡土地的特殊情感是值得歌颂和得到现实庇护的。终于,2018年10月,四川省文化厅发布了拟列入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蒲砚制作技艺赫然在列。赖庆良近三十年的付出,终于在此刻得到现实肯定,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看到了新的发展曙光。

三、行业创新 文化传承


“蒲砚不一定必须是书法工具,也可以是艺术品。”赖庆良在与观者介绍他近年来的作品时,常会如此说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需求,一方面机械技术的完善,为蒲砚制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赖庆良在蒲砚文化传承路上逐渐迈开了新的步子:以前蒲砚制作,基本靠手工,现在开料、构图都能通过机械完成,人工大多用于精密的雕刻和打磨;题材表现也有了更多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文人书画,挖掘本土人文题材故事而成文化宝砚,强调实用功用而立蒲砚文创;同时,突破传统形式,将蒲石打造为茶台等日常生活用品,让蒲砚不但具有观赏性,还增添了实用性,极具收藏价值,既是物质又是精神财富,可以永久传承。

为拓宽蒲砚传承受众面,他还将蒲砚制作技艺带进了当地中小学和社区讲堂,自己担任课程讲师,言传身教式的投身于传承课堂一线,担任孩子们敬爱的“赖老师”。对于蒲砚未来的发展,赖庆良说道:“大力发展旅游、服务、文创等第三产业,是蒲砚发展的机遇。”带领志同道合的匠人好友,建基地、创新招、谋新生,赖庆良不仅让年轻一代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能静下心来安心传承优秀文化技艺,更通过文创与文旅相结合的方式,敢为人先的走在乡村振兴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