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乡村旅游协会
Sichuan Provincial Rural Tourism Association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源于两汉三国时期的蜀国丝织工艺,历史悠久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川北地区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彰显民族气魄、保护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重要价值与意义。
四川省非遗传承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陈玉
1958年陈玉出生于遂宁的平常百姓家庭之中,1978年在遂宁地毯厂当工人的经历,开启了她与遂宁编织的难舍情缘。次年,年仅21岁的陈玉被统一安排到河南学习手工编织技艺。面对每天反复练习的络丝、挂经、织毯、平毯、洗毯等数十道工序,陈玉几十年如一日。编织时,不仅需要注重打结手法还需同时一边看图、数针、放线等,这样一做就是一整天,不可心无旁骛。这不仅是对身体有着强烈的素质要求更是对心理进行着更为苛刻的磨炼。学成之后,出于内心对这门手艺的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陈玉毅然回到遂宁,面对当时并不景气的外在条件,从提高自我技艺到带领村民共同发展,逆流而上,每天沉浸在经纬构建的编织世界中,苦研编织技艺,乐此不疲。这一编,便是40余年。
福锦手工编织,
一门技艺与时间抗争的艺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业40余年间,每创作一件作品,陈玉几乎都是在向时间“宣战”。“一副精美的福锦,至少需要编织近一年的时间。”谈及编织时间时,陈玉如此说道。无论作品尺幅大小,每件作品都需历经原料筛选、图案设计及点图、配色、挂经、过纬、织锦、下锦、编穗、平合、洗锦、整理等十几道工序才得以完成。“道”是衡量福锦工艺难度和价值的重要标准。道数越高,工艺就越精细。编织时,须由15条蚕丝揉成一股,将两股蚕丝经纬交错,采用手工打结的方式形成“八字结”。再通过八字结的反复交错叠加最终形成“道”。一张120道的遂宁福锦须打满14400个八字结,理论上可呈现14400种色彩。因此,遂宁福锦更被誉为指尖上的“软黄金”。如今,市面上常见的遂宁福锦大多为300-500道,而陈玉我所编织的最多已可达1200道。
从业40余年期间,陈玉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天下雄关》便是其中之一。“《天下雄关》是我这么多年来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为了制作它,我整整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只要光线照射的角度发生变化,挂毯中蕴含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陈玉在谈及这件作品时自信地说道。除此之外,她还将普通传统挂毯以波斯型彩花为主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创造性地将自然风光、历史民俗、地标建筑、名人名物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元素或充满深厚历史底蕴元素融入到福锦挂毯编织创作之中,为遂宁福锦的创新发展开创新的思路。《天下雄关》其后,她还创作出《八骏图》、《清明上河图》、《婴戏图》、等一大批充满浓郁民族文化元素的新作品。目前,她正带领着福锦编织从业者在紧跟当代审美需求与文化价值协同发展的路上不断进步创新。
深耕产业发展,
编织家乡脱贫示范新画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陈玉与遂宁福锦朝夕相伴的40余年间,深刻将个人命运与福锦工艺、家乡振兴发展联系在一起。从个人习艺到传艺再到组建工作坊,代领家乡同胞脱贫致富,这条路陈玉走了近30年。1991年,她率先开办小作坊式挂毯厂,将当地织地毯转型挂毯,提升行业更加精密的做工外,带动当地民众加入到编织行业之中,通过个人作坊的形式为福锦技艺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曾建设妇女创业就业基地,广收徒弟,带领当地100多户致富。2008年,恰逢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高涨之际,陈玉与孙鸿一道,成立遂宁市闻喜阁文化有限公司,通过积极参与省市各级“非遗”项目,开展各类“非遗”进校园、社会活动,打开市场,争取政策资金补助。给予了当地从业者坚守行业的信心与动力。
如今,年过60的陈玉眼睛已大不如前,个人作品相比以往已经少了很多。她便将全部心血投入到产品创新、技艺传授事业之上。“我现在的心愿就是能够有更多年轻人认识到遂宁福锦的美,能静下心来传承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织出更美好的遂宁福锦。”在陈玉的娓娓言声中,仿佛带领我们又回到了她年少时沉醉于经纬世界的时光之中。
“一个人坐在高高的机架前穿丝打结,丝线在她手指一勾一松间来回穿插,动作流畅迅捷,一幅幅地毯在她的手下显现出精巧华美的气韵……。”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